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孙家的宅院规模上就小了不少。
他们都是熟人,平时多有来往,所以朱万化的到访,孙家父子虽说还是恭恭敬敬的迎接,礼节上并不繁琐,不过是拱手致意寒暄几句罢了,在家里他们也都是穿的家常休闲服装,并没有穿官服。
谈话中朱万化就有意的问起祖大寿的情况,辽东搞了一个宪政孙家父子还是知道的,中华日报不但有报道,也有评论,因此朱万化的观点、立场他们也是知道的。这样一来,说话就方便了,不用担心出错,也不必揣摩朱万化的心思。
他们的私人关系可以称得上是朋友、世交,但是毕竟政治上还是有地位差异的,该小心的地方还是要小心一点。
孙元化说道:“如若贤侄,这祖大寿就是个粗人,虽然是士绅富家子弟出身,但是他从军多年,一刀一枪的拼出一个总兵来,论军事他是多谋善断之人,论政务、官场上的人际关系就粗糙的多了。”
朱万化自言自语的说道:“可是他怎么就弄出个宪政来?这也不像粗人所为呀?”
“贤侄说的对,依照祖大寿的脾气秉性,来个兵变,把方一藻抓起来也不新奇,都是情理之中的事。但是贤侄你不要忘了,他现在是辽东的实际掌兵者,处理的是辽东的政务。政治之事是按照利益行事的,怎么有利就怎么干,再粗的人也不能随意处置。他祖大寿也是养着几个师爷幕僚的,他们并非等闲之辈,自然要为东家谋划,这就不出奇了。”
孙和鼎在旁边插了一句嘴:“觉华岛就在宁远城外,它时时刻刻的提醒着祖大寿:国防军就在身边!与国防军的关系是他不得不考虑的。如此,他想到宪政就不出奇了。其他出格的事情他绝对不敢干,国防军随时可以端了他的老窝。”
祖大寿的家眷亲属全部在宁远城里,那里是他的老家。
不过这个话细琢磨还是有味道的,朱万化本就在苦苦的思索,听到这句话更是进入了沉思。‘国防军就在他的身边’,这句话有点耐人寻味。
孙元化狠狠地瞪了大儿子孙和鼎一眼,心说整日的搞技术,心思就是差多了,虽说一句两句话没有什么顾忌,但是也要看对象。
孙元化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,他本人虽然也是偏重科学技术的人物,但是官场上的经验老到多了。祖大寿立宪本身就是个蹊跷事,这件事只能往简单处引导、解释,不要牵扯复杂关系,这才是立身于事外之道。俗话说,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,不要把孙家扯到是非之中去才是原则。老大也是三十多岁的人了,办事还是太嫩,你一个干技术的掺和什么政务?政务是好掺和的?哎!长不大呀!
于是他说道:“今天我得了几篓蟹子,是湖水里的,很肥,我已经安排做好了,咱们都尝尝,顺便喝几杯,台湾的高度数蒸馏酒真不错。你们哥儿俩带路,咱们去餐厅。”
正是秋季,河蟹正肥,是吃蟹子的时候。
于是朱万化暂时放下心事,高高兴兴的和孙家父子一同去餐厅吃蟹子去了。
......
辽东之变朝堂上也是一片哗然。
郑以伟说:“这种无法无天的事情公然上奏朝廷,自立官署,这等同于叛乱了,祖大寿其人历来非驯服之臣,不如趁此机会一并解决,臣以为,应该发兵征缴!”
郑以伟,字子器,江西上饶人,东阁大学士,为人正直。
兵部尚书熊明遇说道:“陛下,宁锦是对清国的前线,在边关地区我明军自己内战,不怕引来鞑子?以关宁铁骑之勇,派那支军队能够与之对阵?不是自寻其辱吗?用什么办法可以再议,征讨作战是万万不可的。”
户部尚书毕自严说:“祖大寿也没有声称造朝廷的反,只是对方一藻的征税不满,辽东战乱多年,土地多荒芜,他们只是不想上交赋税,朝廷适当减免即可平息,何必用兵。”
熊明遇又说道:“朝廷用兵局势必将激变,如果关宁军真的反了,清国的鞑子兵不是也就跟进来了吗?其祸大矣!”
这话说的有见地,历史上原本就是吴三桂投降引清兵入关的。
议到最后,还是发旨斥责,令其解散议会,恢复原有官吏,也不敢罢祖大寿的官。还要抚慰一番,免了今年的赋税了事。
祖大寿吃到了甜头当然不会退出宪政,何况他本来就没有拿朝廷当回事。于是他军饷照旧向朝廷索要,宪政的旗子照旧打着,谁也拿他没有办法。
不过有一点他还是对得起朝廷,就是守城很认真,但是也不轻易出击,他多年守城,深知攻城不易,他的骑兵并不善于攻城。清国刚刚宪政,也是不能出尔反尔,自然也是守着自己的地盘,除了蒙古方向,对于大明,也不主动出击,于是辽东前线就沉寂下来。
清国不挑战,在安东的辽宁省也不会招惹他,依然守住赫图阿拉城,专心自己的内部治理。
现在辽宁的移民逐渐增多,农业也就开始恢复,按照朱家的一贯做法,辽宁的农作物就是冬小麦、玉米、高粱、地瓜,渐渐的粮食也能自我供给,外部的补充减少了。
辽宁还有一项战略任务就是修通直达海参崴的公路,现在已经越过了天池,工程已经过半。
此外就是按照朱万化指示的位置勘察茂山铁矿,并且占领这一地区,调拨武警部队驻守,设置官署官吏,并作为移民的重点地区,建立村镇。这里也就形成了安东到海参崴的中间站。
---第242章完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