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接下来的日子里,祖大寿几乎是天天与大活佛混在一起,听大活佛讲经论法,摆出一副虔诚弟子的架势,焚香叩头,参弹拜佛是每天必做的功课。
除此之外他就是忙建设寺庙的事情,选址、总体规划、大图样、建筑结构、内部的规划,参与的人员有祖大寿带来的工匠,也有大活佛的众弟子,各级僧侣。
在所有的这些活动中,祖大寿认识熟悉了活佛身边的这些僧俗两界的各色人物,他从自己的角度对他们分门别类,该结交的结交,该行贿的行贿,该关照的关照,该利用的利用起来,从人脉关系上站稳了脚跟,进一步确立自己是大活佛忠实弟子的身份。当然也有一些属于日后要对付的,要杀掉的人。
等大活佛一咽气,祖大寿就会立即拉拢同党,打击消灭异己,全面地掌控外蒙古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大寺庙开工了。测量、开挖基础,采买原料。有三类大宗的原料是当地可以解决的:这就是砖、石料、木料。
乌尔格地处兴安岭余脉深入到外蒙古大草原的尖端之处,在草原与山地的交界点上,是外蒙古大草原的北端偏东,也是两山夹一水的地形。因此山地、原始森林距离不远,取材容易。他们募集了大批的民夫开始开山凿石取材,伐木选择木料。有树木,烧制砖瓦就有了燃料。本来外蒙古不缺乏煤矿,但是为了一个寺庙,兴师动众的开矿划不来,并且蒙古人极端迷信风水,无端地挖掘开矿会招来反对的声音,就更划不来了。
还有一项建材,那就是水泥,国防军在安东有现成的一个小的水泥窑,是建设安东时,早期使用的设备,水运到大凌河,装上车轮,用马就可以拉过来。石料厂的废石料就是很好的烧制水泥的原料,建一个小水泥厂,供给寺庙建设绰绰有余,不过煤炭就要外界输入了,好在用量不大。
藏传佛教的寺庙,与中原的寺庙从整体结构上可是大不相同的,中原大地上的寺庙都有点像小规模的皇宫,或者王府,一个很大的院子,里边主要是几个大殿的大屋顶建筑,配上一些偏殿附属建筑物。对比下来,看一看布达拉宫的照片就知道了,藏传佛教的寺庙都像一个要塞、堡垒、城堡的样子。这可能与游牧民族的长期战争的历史有关,这样的建筑让他们更有安全感。
它的确是很特殊的建筑,孤独的一个建筑,外表高大雄伟,朝外的窗户很小,或者只有一个窗户的形状,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窗户,没有围墙,自然也就没有围墙上的大门。建筑的内部按照用途划分出各个部分,它的院子在建筑物的中心部位。
祖大寿在乌尔格建筑的寺庙就像布达拉宫的样子,只是规模上小了很多,它只有三层,又因为它是建在平原上,与布达拉宫比就显得矮小了。为了整体建筑看上去雄伟壮观,就在上面加了两层大屋顶,这个外观如果被朱万化看到一定会说:这就是后世乌兰巴托的甘丹寺的样子!一模一样!建筑的规制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。
不过这个建筑放在乌尔格,绝对鹤立鸡群,因为乌尔格的土木建筑极少,并且没有多层建筑。
祖大寿和他的部队需要相对长期的驻扎在这里,有祖大寿的存在,国防军与其互相依存,驻在这里一支部队也是大有好处的。人数不多,却起到了震慑的作用,同时还是祖大寿住在此地的最大依仗。为此经过朱家父子的商议,他们觉得有必要建立一支小部队,作长期驻扎的打算,初期以一个营的兵力为限,以后稳定了,可以考虑扩充为一个团。用这支部队作为祖大寿以及蒙古军队的主心骨,就会成为保卫北方领土的一支有力的力量。
这支部队的后方支援的支撑点就是热河,因此,它存在的可能性,就要看国防军与祖大寿的关系了,如果这个关系破裂,这支部队就要撤出了。从目前看,国防军与祖大寿的关系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。
朱大典极力主张建立国防军的第一支骑兵部队,在外蒙古建立骑兵部队的条件太方便了,兵员就地招收,汉族军人的人数保持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即可,大量的招收蒙古族士兵。基本骑兵的武器可以在马刀、喷子、三眼铳之间选择。排一级配置专门的火力班,让他们拥有82迫击炮、掷弹筒和轻机枪。连一级拥有20直射炮、82迫击炮和轻机枪以及专门的辎重排。营一级拥有更强的炮火火力和更好的辎重能力,并配置小规模的舟桥、工兵部队。
按规矩,骑兵部队的编制人数都要少很多,但是朱大典的计划还是保持大约700人的编制。
部队编制的大小主要依据是它的辎重运输量,同级别的基本作战单位,其辎重数量应该大致相同,所以一般的都是骑兵编制人数少,而国防军的步兵都是骑马乘车,单兵的辎重量也不少,所以国防军的骑兵编制也不会小。
这个营就是北方地区对付俄国人的一个拳头。
于是国防军大都督府给26营的营长赵三本下达了招收和训练一个骑兵营的命令,新建营的番号为独立第五骑兵营。兵员就地招收,尽量多的招收当地的汉族人,当然马术是第一条件,蒙古族士兵的人数控制在*以下。大都督府会选派部分军官过去,装备会随着军官同时到达,基层的军官就从26营中选拔,马术是必备的条件。骑兵的训练教官可以从祖大寿的部队中聘请。
当新的骑兵营组建完毕,并形成战斗力之后,26营就可以撤回了。
......
与北方领土有关的还有黑龙江内河巡视编队。
他们于崇祯七年三月中旬出发,结果还是在黑龙江的入海口——庙街耽搁了半个月,原因是遇到了黑龙江的冰凌期,到了三月底才进入黑龙江,船队沿江向上游驶去。
庙街也是个比较大的村镇了,在庙街耽搁的十几天他们也没有闲着,有几项工作是必须做的,那就是寻找当地有影响的士绅走访,了解当地的各种情况;在当地宣示主权,立碑,碑文为:“大明帝国、庙街”;进行贸易等等。
当地人主要靠渔猎生活,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