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朱泰这个人不长露面,他是朱家的内卫头头,归朱大典直接领导,这次给他这个任命,纯属方便他的工作,让他有了一个公开审查官员的身份。
还有一个重要角色,就是大法官,任命史可法。
六省的官员:
辽宁:巡抚:孙传庭,布政使:任赞化。
山东:巡抚:卢象升,布政使:朱家栋。
河南:巡抚:吴甡,布政使:谭镒。
陕西:巡抚:毛九华,布政使:马科(洪承畴的部将)。
浙江:巡抚:梁廷栋,布政使:章世勋。
台湾:巡抚:倪汝学,布政使:朱明秋。
在这份官员名单中,有不少人不是朱家一系的人物,例如:马士英、周延儒、卢象升、史可法、梁廷栋、孙传庭等人。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大明的在任官员,也有赋闲在家的。这个任命并没有与他们本人商量,不是不想商量,是通信不便。他们如果前来赴任,那当然最好不过了,如果长时间不到任也只好换人。
有了自己的衙门,有了自己任命官员的权利就是方便啊!天下之士都可以任命,可以取尽天下之才!
马士英这个时候正在家里赋闲,原因是:用公款行贿,被革职。这种事情在明朝的官员中是常事,真实与否不清楚,反正过一段还能起用。
马士英这个人大节是好的,能力也很强,历史上他在南明小朝廷当了很长时间的内阁首辅,南明败亡之后,他还是自己组织力量抗击清军,很有一点骨气的。
只要他不是大贪官就可以用,再者说,贪与不贪在于环境,到了联省衙门,一般的官是不敢贪污的。一方面联省的制度严密,另一方面联省的官员薪水高,*。并且应该官府出的银子,就不会让官员自己掏腰包,例如办公费用,办公雇员的费用。对于大明的官员来说这些都是要自己掏腰包的。
卢象升我们以前介绍不少了,从略。还有史可法,他可是历史上南明政权的英雄人物,气节高尚,但是能力差一点,做个大法官,主持最高法院的工作绝对称职。
史可法,字宪之,他就是开封本地人,今年33岁,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。历史上,在扬州抗击清兵被俘,不屈而死!但是无论军事上还是政治上,他的能力都不行。这是历史的公允评价,不是作者在这里胡说。用他做大法官,就是取其公正刚直。
卢象升和史可法这两个人现在都在宣大边关,属于在职官员,他们能不能来真是没有把握。
周延儒和梁廷栋都是被罢官在家赋闲之人,并且都有不少的毛病。周延儒还亲自到潼关迫使西北军出击河南,驱赶国防军,使河南遭受了损失,使山西的乱民逃出一条生路,按说还是有罪的。但是朱家父子知道,他人在朝堂上,身不由己,这次行动本身就是崇祯皇帝和温体仁联手下的套子,周延儒是被人当猴耍了,哎,也是可怜人呐!
梁廷栋为人耿直,他的毛病是胆子小,不要用他带兵打仗就行了。这位仁兄要是带兵上阵,自杀的面大,投降也有可能。只要不面对生死的考验,他还是个好官。
论能力,周延儒和梁廷栋这两个人都是可以的,都是好官员。
对于人才要讲究人尽其用,用人之长处,避其短处。试想一下:如果汉高祖刘邦用韩信去理财、管理政务,用萧何做领兵的统帅,那么他必将败给楚霸王,这就是用人之道。用其长处,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。
联省的官府搭起了架子,各种政务也将逐步展开,进入正常的运作。
按大明的规矩,崇祯八年是举办科举取士之年,朱万化并不重视科举制度和他们的学问,但是他依然下令各级官府做准备,今年开科取士,具体事务有礼房侍郎孙和京主持。
孙和京在台湾负责科研和教育,与现在的工作正好对口。现在到开封任新职,台湾的那一摊子工作,就交给了他的二哥孙和斗。
办科举的好处还是不少。首先,现在绝大部分知识分子还是看重科举的,通过这个办法也能取得这个时代的人才,他们总比文盲有用。
其次,重视科举就可以收买士绅阶层的人心。如果反对科举,普天之下都在办科举,唯独联省的六省不办,这不是与天下的士子为敌吗?这就会把读书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,毫无缘由的设置对手就太失算了。所以这也是个收买人心的事情,这个主意还是朱万文出的。
但是办科举不等于放弃了新式的学校,按照计划,正规的初级学校和专科学校,在今年之内每个省至少要各办一所。新式教育的教材已经搞出来了,正在审定。到了七月新学校就要开学。这件事,新任的礼房侍郎孙和京,就要督促各省做起来。
朱万化对于行政的命令是要通过洪承畴这个执政官来下达的,同样,他对军队的命令是要通过兵房、大都督府来下达执行的。这也就是说,他这个督军还是有点权力的,可以下达一些命令和建议。按照朱万化的理想模式,皇帝这个位置权力极少,至多有一些建议权,并无决策权。那么他这个督军既然不是皇帝,他具有一定的权力也是一种过渡的模式,并没有达到理想境界。一旦真的坐上皇帝的位置,那就要严格区分责权了,绝对不能因为我是朱万化就可以例外,否则后来的皇帝就都会“例外”下去。
---第351章完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