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苦比,连宗室的俸禄都发不出来。
相反的,大康朝对于宗室向来优待,除了固定的丰厚俸禄之外,逢年过节都能有各种赏赐。
就拿自己的父亲裕王来说,裕王跟景和帝不但是同一个父亲,而且还是同母,目前皇宫里面的那位老太后,同样也是柳铭淇的祖母。
除了刚刚开国的那么二三十年,实在是百废待兴拿不出更多的钱出来,从六十年前开始,宗室子弟们拿的都是双俸。
大康朝的亲王俸禄,礼制为“岁俸银一万两,禄米一万斛”。
拿白话来说,便是一年给一万两银子,外加粮食六十万斤,其中粮食你可以自己选择要多少小麦、多少大米。
裕王府上上下下连着柳铭淇一家三口,也不过三百多人而已,六十万斤粮食分到三百多人头上,每人每个月两百斤粮食,怎么吃得完?
更别说裕王拿的是亲王双俸,除了两万两俸银,领到手的还有一百二十万斤粮食。
也就因为吃不完,善于打理家里的裕王妃,干脆前些年就做起了酒楼买卖,在京畿周围一共开了五家酒楼,生意还算不错,每年结余都有几千两银子。
是的。
大康朝的宗室虽然不允许参政,但是却被允许做生意,并且税率非常的低,按照等级不同,在三十税一到五十税一之间浮动。
这也算一种补偿,比起我大明的养猪政策,实在是要宽容许多。
别看堂堂一个亲王一年才收入不到三万两银子,大康朝的银子还是很值钱的。
今年京城米价稍微贵一点,为每升精米十八文,放在了大粮仓的江南地区,价格仅有七文而已。
成年人一天吃一升米便已经足够,一年一个京城普通三口之家在米粮上面的花费,最多也不过是一万九千二百文钱,合计白银十九两二钱。
以上的推测,都有点太过理想化。
老百姓哪有顿顿吃大米的?
偏远地方的老百姓们,大米夹杂着一些杂粮、一些野菜或者自家种的菜,或者一顿吃两个馍馍,一年下来五两白银都足够所有开销了。
不包括粮食,裕王一年俸禄加做生意收入两万多两,完全能称得上富裕。
另外,每逢一年的大型节日、庆典等等,皇帝和太后动不动便赏赐几百两、上千两的,一年累积下来一万两绝对稳稳当当。
裕王府的收入还不仅仅于此。
出生就被封为裕王世子的柳铭淇,按照礼制,世子也有俸禄,为“岁俸银六千两,禄米六千斛”。
这样的俸禄,比起郡王的“岁俸银五千两,禄米五千斛”都要高一个档次。
可惜的是大康朝没有****,宗室子弟的下一代都必须要降级,一直降到子爵为止,不然以后柳铭淇的子孙也都能拿亲王和世子俸禄,那可真的就美滋滋了!
抛开这个不实际的梦想,每次皇帝和太后打赏,身为大康朝正式册封的贵族,世子也是有一份儿的,一年差不多能拿到五千两。
当然了,这些收入,这么多年来都是被裕王妃拿着的,美其名曰是为他存老婆本。
在穿越了的柳铭淇得到这样的答复之后,他总算明白,无论是哪个朝代,哪个时空,妈妈都是天生的会骗小孩子的。
不过柳铭淇也不在意。
平日里他要有什么花费,裕王妃都能满足他,完全都不缺钱。
前世过惯了苦日子,常常纠结一块钱是该买一碗稀饭,还是该买两个馒头来充饥的柳铭淇,对于如今的钱花不完状态,还是非常的满意。
至少昂贵的羊肉包子是管够。
综合了上述的情况,柳铭淇对于自己的人生未来,便有了一个崭新的规划。
在大康朝自己是最顶层的那群人之一,大康朝又对宗室很宽容,从不杀戮,只要不遇上外星怪兽袭击,那么肯定一辈子荣华富贵,享之不尽。
既然如此,上辈子那么辛苦却还没来得及享受的自己,这辈子肯定是怎么舒服怎么来,做一个放飞自我的快乐米虫,也完全无所谓!
仔细的想一想,那种没事就提着鸟笼、带着七八个刁奴出门逗小姑娘大媳妇的快活日子,好像还有点刺激呢。
第二,大康朝不允许宗室子弟议政,但可以做生意,这样就给了自己施展所长的机会,好歹自己是现代过来的,用现代知识做点生意,成为当代陶朱公,难道很难吗?
任何时候,钱都是越多越好嘛,大康朝可从来没有因为宗室的钱多就治罪的。
第三,在这个世界,自己已经没有功利心上面的追求的,什么举人进士状元都和自己无缘了,那么就一定要在生活质量上不能亏待自己。
首先要做的,就是嗨起来,庆祝一下自己的幸福穿越!
……
注:古代钱币兑换五花八门,光是一个铜钱兑换就能玩出多种花样。本书取正常年景的汇率,也就是官方1两黄金=10两白银=10贯铜钱=10000铜钱为计量单位,民间兑换会略有不同,后面情节中会斟酌的写。
另外“斤—两—钱”的重量换算,因为古代每斤等于多少两实际上也在不断变化中,为了让大家看得贴近现代生活,本书取1斤(500克)=10两=100钱的计量单位;包括距离单位有时候叙述中会用更直观的“米”,和“寸”、“尺”、“丈”合用,也缘由便于理解,希诸君谅解。
顺便聊一下,上面岁俸数值取自于清朝。明清两代的宗室岁俸,那真是千差万别,具体数目太多,就不一一列举了,但是相比起同等级别的宗室,明朝宗室岁俸绝对是清朝的5到10倍。老朱家到了后期,如此沉重的负担,不灭才没有天理。
终清一朝,宗室都没有成为朝廷的重负,可以说他们还是很善于吸取经验教训的。就连旗人子弟的铁杆庄稼,也没有书上说得那么夸张,不然也不会从乾隆开始,无数旗人就主动逃旗,不要这份铁工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