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向城县位于裴家寨东南六十里,距邓州两百里。是邓州六县之中最北端的一个偏僻小县。从地形上看,向城县正处在伏牛山南麓的一个山间谷地中,地形闭塞,不是交通要道。因此当初朱温听说向城县来人,连见都不想见。可以说,这个地方掌握在谁的手里,对于唐齐两军在邓州的角力来说,根本无足轻重。
但是,别人不拿你当棵葱,咱得拿自己当头蒜不是。向城县令姚启之就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。虽然败退的唐军没要他出人出粮支援,一路高歌猛进的黄巢军也没有派一兵一卒来打他,可他还是觉得自己不能在这场战争中作壁上观。早站队,早吃肉。晚站队,汤没有不说,脑袋都有可能搬家。
姚启之不想脑袋搬家,他选择站在胜利者一边。于是在中和元年二月二十九日这天,也就是大唐邓州城破的翌日,向城县令姚启之改旗易帜,宣布脱离大唐,投降大齐。
当张寻看到向城县城头义军的旗帜时,着实吓了一跳。自己临行前准备的过所公验还有效吗?还能进得去县城吗?他让裴义帮忙准备的可是大唐的公验啊!
所谓过所公验,就相当于后世的介绍信、身份证明一类的文书。没有这个东西,唐代的老百姓是不能随便迁移旅行的,任何一座县城都不会放你进入。无“过所”者将被视为“私度”,被查获就要治罪。
张寻把五都人马全都派出去之后,自己就奔向城县城来了。他一行四人,除了亲随贺齐外,还有两个魁梧的庄稼汉,红脸没胡子的叫褚良,黑脸大胡子的叫靳洪。这两人一人赶着一辆牛车,各载了20石粮食。张寻骑马,贺齐坐褚良的牛车。
张寻此行要办两件事,一是拿粮食换些钱。二是用钱采购一批装备回去。目前他手下的五百人,人人配有长枪,也有不少盾牌,来源基本是裴家寨自有的,外加汝州乡兵从军时唐廷发放的。但只有长枪和盾牌显然不行,缺乏远程攻击手段,和足够的防护能力,即弓箭和铠甲。
裴义曾经拨给张寻30把长弓,汝州乡兵入伙时又带来一些,总共加起来不足一百张。至于铠甲就更少了,除了三副缴获来的明光铠外,只有二十几副皮甲。也就是说,张寻手下这五百人几乎全都是穿着布衣上阵,欺负乡民可以,对上正规军就是死路一条。什么严整的队列呀,什么标准的刺杀技术啊,在绝对的装备差距面前,都将是徒劳。
但长弓、铠甲这些张寻目前自己又生产不了,所以只能卖些粮食,到县城来采购。解决一下燃眉之急,生产的事以后再说。当然没来之前,张寻自己也不确定能否采购到急需的装备。作为穿越者,他在后世听说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,一是古代实行严格的兵器管制制度。民间根本不允许弓箭、铠甲这类的制式兵器流通。另一种说法则是,唐代对兵器管制非常宽松,由于府兵制的存在,很多武器装备需要亦兵亦民的百姓们自备,所以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武器流通。
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?今天进城亲眼看一看就见分晓了。
来到县城西门外,张寻仔细端详了一下这座真正的古城。来自后世的他以前只看过紫禁城、西安城墙遗址等,但那都是遗迹。这次是张寻平生第一次近距离观察一个“活的”城池。
向城县城建于隋开皇年间,初仅为土堡,唐贞观年间包砖,周五里五十三步,高三丈二尺。城有南、西、北三座陆门,南门为正门,有官道直通南阳县。东面是一座水门,门外就是鸭河。除了汛期走船,平时东门不开。整座城池自始建至今已近三百年,虽经多次修葺,也已是补丁摞着补丁,略呈破败之相。
如今这城头上飘着黄巢大齐政权的旗帜,张寻不知他揣着大唐的公验能否进得了城,一路忐忑,来到城门前。守门的军士拦住去路,张寻将“过所”递过去。对方大概看了看,问因何事进城。答曰进城贩粮,军士又验了验牛车上的粮食,与过所上所载数量相当,就放行了。
张寻没想到如此轻松就进了城,对唐代公务员办事效率十分佩服之余,也鄙视那些描写古代门房动则吃拿卡要的网文,简直就是抹黑我华夏礼仪之邦嘛!张寻不知道,大唐律明文规定,门卒无故吃拿卡要刁难行人,碍留行人一天,就要被打四十大板!唐朝还是很懂得保障行人权益的!
进了县城,张寻发现城里熙熙攘攘,流民极多。仔细观察,还会发现很多青壮身上都带着新伤。他推测这些人有可能是溃散的唐军士兵。
张寻想知道邓州前线的战况究竟怎样了,于是寻找张贴的邸报,这才知道,邓州城已经于十日前陷落。唐军坐镇邓州的主帅,大唐枢密使杨复光从邓州突围,率残军退守南阳县。南阳离向城只有一百多里路,战火会烧到这里吗?
张寻判断不会。他记得,历史上杨复光兵败之后,是沿着“南阳——方城”一线撤退的,直接从向城县东方的“方城缺口”逃往了许州。跟向城县没产生交集,朱温的追兵也不会浪费精力跑到这里来。
追兵虽然不会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