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田,不但人死不收回,士兵在作战中伤残、退役也不收回,且税收还将减半。但若当了逃兵、降兵,就会将田地收回。在税收方面,耕种第一年免税,第二年半税,每亩纳粟1斗。第三年开始纳粟两斗,永不再变。
张寻批准了这个方案。只是将“逃兵、降兵田地收回”这一条做了一点修改,改成了,“临阵脱逃者田产立即收回;因绝境无援而降敌者,田地暂由家属保留一年,一年后未逃回者没收田产”。张寻毕竟心软,他不想用田地要挟手下的士兵赴死。他想给他们在绝境中投降的权利。
实际上,史谦干得真不错。特别是关于“伤残、退役士兵税收减半”,“逃兵田地收回”这两条,实在干得漂亮。这就将士兵们牢牢地绑在了张寻集团的战车上,成为牢不可破的一个利益共同体。不论这些人跟随张寻打到哪里,他们都是有根的兵,他们不会像那些没有归属感的兵油子一样,朝秦暮楚。
好政策就要马上落实,才几天时间,就用抽签的方式为所有军士分了田地。一千余人,总共分下去两万三千亩。虽然大部分荒地今年不会有什么收成,分到了田地的军士们还是异常兴奋。唐末均田制崩溃,土地兼并严重,据史谦统计,全县平均每户仅有耕田不足十亩。这次分田,连小兵都能分到20亩,是普通农户的两倍,所以人人知足。
很多汝州兵还记得张寻当初的誓言:有家室的,让你衣锦还乡。没家室的,让你娶妻生子。如今分了田,士兵们人人称赞总都头说话算话。没家室的确实有能力娶老婆了。而那些有家人在汝州的,也都纷纷托人捎去家书,让家里人搬来居住。
一个汝州兵的家书上这样写道:“向城的田,都是我们自己的,有我们保护,不会遭人盗抢。而且税赋还低,以后除了每亩两斗的税,再也没有别的苛捐。三郎年龄渐长,父亲可让他速来向城。二伯家的六郎孤苦伶仃,没有田产,也可让他过来帮我耕种。田地分下来,最好能速速耕种,别这边撂荒,家里那边还缺口粮。”这个汝州兵家境还算好的,更多的人家里根本一亩田都没有,全靠给富户做佃户为生。
这几天,汝州境内忽然有很多贫苦农户燃起了爆竹,仿佛在庆祝什么喜事。原来,这些家庭都收到了一封家书,是这半年来生死不知的儿子寄回的。他们没有想到,儿子不但没有战殁沙场,竟然还在相邻的州县分得了20亩田地。于是家家户户阖家欢庆,很多贫苦人家当即就决定,举家迁往向城。
汝州离向城不远,总共两百多里山路,这些天陆陆续续不断有军属搬来向城。乐得县令史谦合不拢嘴,在县令眼里,人丁就意味着税收啊!
一千余人分田到户的动静很大,杨复光也听说了。他先是不信,当确认消息是真实的,脱口而出:“此子志不在小,这是在效高祖均田故事啊!”
杨复光将张寻叫来议事,明里说商量何时动身,实际是想确认分田的事。没想到一问,张寻就一五一十的说了,如何分田,如何税收的细节也都一一解说。杨复光一边不住点头,一边五味杂陈。等张寻说完,过了好一会,他才说了一句:“好事倒是好事,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这田岂是能私分的?”
杨复光的质疑,在张寻意料之中。不过张寻觉得好笑,这个年月,除了这帮以“天子家臣”自居的宦官,有谁还能站在大唐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呢?你杨复光这个境地下,还不忘了帮唐天子看住那一亩三分地,也够忠心的。
张寻毕恭毕敬的说:“是属下考虑不周了,我急于邀买军心以保护都监您,才出此下策。日后如有人据此攻讦属下,还请都监在天子面前辩解一二。”
这个小滑头,原来你私下里分田,邀买军心,都是为了保护我啊?杨复光无奈的乐了,他也不是要故意难为张寻。这个年月,拿大唐天子的东西收买人心的,大有人在,张寻不过依样学样罢了。何况又是自己人。杨复光只是想试探一下张寻的态度,发现他虽非池中物,但在自己面前倒也还盘着,懂得用漂亮话把事情说圆了,这其实就够了。
杨复光说:“事急从权,你也有你的苦衷。只是以后做事需谨慎些。”
“属下知道了。”
“还有一件事想跟你说,你若跟我同去许州,再打向城乡兵旗号恐不妥当。我知道你手下的人都是乡兵,没有军籍,军饷都是向城府库里出。我想了一下,不如你的人都入忠武军军籍,发给尺籍伍符,你意下如何?”
这是好事啊!如果乡兵提籍成为正式的军籍,就将由国家发放军饷,而且正规军的军俸要比乡兵高出一倍,也就是说,不但手下人涨了工资,张寻还能省下一笔巨大的养兵开销,这绝对是好事!
可是,为什么张寻总觉得哪里有些怪怪的呢?杨复光为什么忽然给自己这么大一张馅饼呢?里面会不会暗藏鱼钩?张寻一时想不明白哪儿有问题,又没理由拒绝,只好说:“都监费心了,属下谢过都监。”此刻张寻心里实际想的是,回去赶紧召集兄弟们问问,这提籍的事,到底是福是祸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