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张寻从马山口开始兵分两路。一路由忠武军第五军和五百向城新军组成,总共一千五百人,直扑邓州北面的屏障菊潭。这一路的任务,就是在菊潭伺机而动。一旦朱温放弃邓州,他们就要乘虚而入。张寻期盼的“先夺邓州”之功能不能成,就要靠这一路兵马了。该路由张造指挥,裴礼为副。
另一路由张寻亲自挂帅,有他得本部第二军,及李师泰的第八军,共两千五百人。这一路向西而行,看上去是要进攻淅川。实际上张寻自己心里清楚,打淅川是假,打劫朱温才是真。
张寻算计好了,既然朱温是主动撤退,那么随行的“瓶瓶罐罐”一定不会少。这些都是他在邓州收刮的民脂民膏,绝对不能让他带走。用他在动员会上的话说,“一粒米都不能让朱温带走,这些统统都是属于我们邓州百姓的!”
所以张寻这两千五百人,其实是来预先挑位置,当伏兵的。朱温纵是当世名将,指挥几千人规模的撤退,携带大量的辎重,总不可能一点破绽也没有。只要选好伏击地点,找准时机,就一定能在朱温身上啃下来一块肥肉。
张寻要求部下昼夜兼程,并且让赵东阳的三百马军先行。他要争分夺秒。因为对方留给他的时间不会太多。以朱温的水准,在他得知唐军袭击淅川的那一刻起,就一定已经开始做西撤的打算。张寻如果不快走,怕是朱温还要赶在他的前头。那样的话,“半路打劫”的如意算盘就要落空了。
唐朝时军队行军,一般一日能行40里路。昼夜兼程,就是80里。当然这只是理论值。实际上,夜晚行军不便,再加上士卒乏累,昼夜兼程一日能走上60里也已经很不错了。当然骑兵的速度要快许多。大约60年前,名将李愬雪夜入蔡州,率领骑军一夜就行出了七十里。
但张寻的主力部队还是步兵。行了一昼夜,走了还不到60里,李师泰的第八军,却已经落后十余里了。
张寻急也没用,第八军就是跟不上来。这也不能怪李师泰,第八军那一千人,全是在许州招募的新兵蛋-子,满打满算,入伍还不到一个月。一个月前,这些人还是在土里刨食的农户,让他们怎么跟训练有素的第二军比呢。这才落后十余里,没有彻底掉队,已经算是李师泰御兵有方了。
这时前方探马回报,赵东阳的马军,已经领先大部队二十余里,行到一个叫做“窄曲岗”的地方了。听这地名,就知道地势险要。赵东阳传回信息说,这个窄曲的地方是一处伏兵的理想场所,建议张寻在此埋伏。他将继续前行,寻找其他的埋伏地点。
张寻在马上匆忙写好一封回信,叫哨骑带回给赵东阳,要他不要贪路,勿再前行,只在窄曲岗等候大部队即可。
等到哨骑走了,张寻有股不祥的预感。照这个速度,等到哨骑追上赵东阳,双方距离恐怕已经拉到三十里远。这个空隙有些过大了,万一骑军遭遇不测,大部队急行军也要半天时间才能赶到。这对只有区区三百人的骑军来说,有些过于冒险了。
唉,赵东阳哪样都好,就一个毛病,喜欢铤而走险。用兵不是不能行险,但要“以正合,以奇胜”,大部分时间还是应该小心谨慎。一味冒险,就像常在河边走,早晚要湿鞋。
担忧也没办法,古代就是古代,不能一个电话打过去,信息还得靠人来传递。张寻能做的,只有尽可能的提高行军速度。顾不上第八军了。
“传下命令,加速行军,定要在天亮之前抵达长庆川!”
长庆川是一个交通要冲,十字路口。正位于张寻的行军路线与朱温的西撤路线交汇的位置上。张寻盘算,只要到了长庆川,撒出哨骑,就能知道朱温在什么位置了。到时知己知彼,就不需像现在这样担心。
黎明,终于抵达长庆川。这是一座古镇,位于伏牛山余脉马武山与湍河之间的谷地之中。镇上有处驿站,内有几个老卒。见大军过镇,这些驿卒也不多言语,只是乖乖备好驿马和草料。
张寻叫过来一个老卒,问不久前有没有军队过境。连问几遍,老卒比比划划,竟然是个聋哑。再问别的老卒,发现这些人不是聋哑,就是呆傻痴瞎。张寻感慨,也难怪,聪明伶俐的,想是都死光了。只有这样聋哑痴呆,才能将驿卒做得长久。
正无奈何之际,忽然一个瘸腿的老卒放下手中草料,对张寻说:“前半夜,是过了一队兵。”张寻听了心里一惊,难道朱温已经过去了?
“人数多少?”张寻忙问。
老卒见问,竟然又开始装聋作哑,兀自捣鼓草料,不理张寻问话。张寻觉得好笑,这些滚刀肉,真是要钱不要命的主,竟然敢在虎口里刨食。张寻从怀中摸出几钱碎银子,抛入马槽。老卒见了,连忙拾起,扭头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