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余人,竟然都是忠义军?张寻究竟从邓州带了多少人来?”
薛志勤伸出了两根手指:“至少两万。”
李承嗣瞪大了眼睛,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:“什么仇什么怨!若是朱温也就罢了,这个张寻究竟与咱河东有何冤仇?至于倾巢而出,只为李家打江山?他是疯的还是傻的?”
薛志勤叹了口气:“这老夫就不知道了。老夫只知官军虽是由好几支藩镇军组成,却并非乌合之众。我们切不可轻敌。”
裴仲抵达洪洞之后,就与高慈分道扬镳了。他领着五千静难军沿着涧河南岸,一路向东而去。
薛志勤注意到了这支唐军的动静。他猜测,这支军队十有八九是要从涧河上游渡河,意图绕到洪洞防守薄弱的东侧进行攻击。他不得不派出哨骑,紧密监视静难军的动静。
然而接连派出去几支哨骑,却没有一个回来报信的。那支军队就这样消失在了薛志勤的视野之外。不知道此时已到何处,更不知其目标是哪里。薛志勤开始寝食难安。
虽然涧河对岸的忠义军依然没有渡河,薛志勤还是决定向赵城的友军求援。他希望史敬思能派些兵马过来,帮他稳固东面的防守。
然而史敬思却很快回信,拒绝了他。
史敬思的理由是,赵城的西侧,汾河西岸,也出现了一支唐军,人数竟然多达两万。显然,那就是张寻亲自统领的主力部队。
接到这个消息的薛志勤,已经开始有了退兵的心思。
李克用让他和史敬思分兵驻守洪洞和赵城,就是为了让两地之间有个呼应。一地受到攻击,另一地可以立即援助。可如今,两地很有可能同时受到攻击。赵城位置距离阴地关更近,情况还稍好些,万一守不住,史敬思还能从容后撤。但洪洞的位置,就极为艰险了。一旦失守,就会面临被官军围歼的境地。
唯一让薛志勤有些犹豫不决的,就是官军尚未表现出来足够的斗志。忠义军屯兵涧河南岸,已经整整四天了。四天里,忠义军没有表现出任何要渡河攻击的意思。这种让人难以捉摸的举动,让薛志勤理解为了是一种消极作战的表现。他不无侥幸的想,也许忠义军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肯为朝廷卖命。也许,他们也不过是出工不出力呢?如果我就这么主动撤了,岂不窝囊?
这种犹豫和侥幸心理,让薛志勤错失了全身而退的最后机会。
七月十日,高慈终于收到了张寻传来的指令。在这一天,涧河南岸和汾河西岸的忠义军同时开始渡河,同日向洪洞和赵城展开了攻击。
这就是张寻的战术。他充分利用己方的人数优势,同时进攻两地的河东军,不给对方任何相互呼应和周旋的机会。
高慈也选择了一种最不讲理的打法:全军齐渡。
涧河河面本就不宽,只有五六十步。白虎军和饕餮都一万人沿着南岸一字排开,以营为单位,同时搭造二十座浮桥。每座浮桥之间相距仅有六十步。
面对忠义军的大举进攻,薛志勤此时面临三个选择。一是主动出击,击敌半渡。二是不出击,放忠义军过来,然后死守洪洞县城。三就是立即后撤,放弃洪洞。他在第二个和第三个选择之间摇摆,最后却耐不住央求,同意让李承嗣主动出击。
李承嗣的策略是不分兵把守北岸,而是集中兵力,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,对渡河的忠义军进行各个击破。他判断忠义军造桥的速度必定有先有后,谁先造好浮桥过来,他就先打谁。他估计,只要被他击破三到四个营,就能止住忠义军的攻势。
然而,实际情况却出乎了李承嗣的预料。
忠义军造桥的速度,竟然保持了惊人的一致。或者说大致只分为两档。其中西侧的十个营是一种速度,东侧的十个营是一种速度。西侧稍快一些,十座浮桥从一开始就齐头并进。东侧虽然稍慢一些,但也是齐头并进。
面对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情况,李承嗣有些犹豫了。可以预见,如果他按照原计划出击,只攻一营。那么即便一开始能取胜,也会很快就落入敌军十个营的包围之中。这时如果不能迅速取胜,很快就会再有十个营的忠义军渡过河来。
最终的结果,很可能是陷入重围,兵败身死。
但李承嗣只是犹豫了一瞬。这一瞬过后,他就举起了长枪,向着忠义军渡河的方向冲了过去,在他的身后,是一千个如虎狼一般的沙陀铁骑。